“新冠失业”才是致命杀手
Christopher Dembik
Head of Macroeconomic Research
摘要: 今天,美联储会发布经济调查结果,印证经济正陷入艰难的长期下行。鲍威尔主席昨天在彼得森国际经济学院的网络会议上提到,此次经济调查中的一项结果显示,低收入美国人受到此次疫情的影响最大。他表示:“在那些二月份仍有工作的人士中,大约40%来自家庭年收入不到40000美元的人士已经在三月份失业。”
新冠病毒完全是一个外生的负面影响因素,最初冲击供应链,然后迅速对全球需求造成致命打击。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暴跌也进一步佐证我们正遭遇严重的需求休克。
有效控制病毒传播的短期方法就是遵从社会疏离和严格的隔离措施,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对大幅破坏需求。居民响应号召足不出户,避免社会接触,导致消费下降。消费者少买或不买的后果就是企业会减少产量,换句话说,就算有些企业能做到全面复工复产,他们也没有这样做的动力和意愿。产能的下降会导致大规模失业,这就是我们目前处于的阶段。
第一阶段:暂时性大规模失业
美国的隔离政策延续,四月份再添2000万失业人口,目前失业率为14.7%,而上月仅为4.4%。美联储的部分官员也表示,失业率可能很快攀升至20%,并最终触及30%的峰值。但我们认为,失业人数占总人口(16岁及以上)比是一个更为准确的参考指标,目前这一数值已经降至51.3%,即美国目前只有一半的人口是有工作的。服务业受到病毒的打击最大:休闲酒店业、教育健康业和零售贸易业已经分别解雇了700万、250万和200万人。下表列出了病毒对不同文化程度人口造成的失业影响,很明显,所有文化程度的失业率自从隔离后都已经翻了四倍,但是正如每一次“正常”的经济衰退一样,此次病毒的冲击对学历较低的人口冲击最大,而这次的区别在于在这么短时间内,失业率的振幅就已经如此剧烈。
第二阶段:滞后效应和偿债能力
市场目前将大部分的失业都看作是一个临时情况(四月份非农数据中有接近70%都是这样的情况)。当隔离措施接触后,经济会重回正轨,企业会重新雇佣此前解雇的员工。我并不敢苟同这种观点。如果我们把中国作为全球复苏的参照模板,其实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出现所谓的V型反弹。中国大概用了四到六周的时间才实现产能的全面恢复,但消费仍然十分疲软。全国零售消费总额三月份同比大降15.8%,而同期餐饮零售额更是跳水达50%。即使在北京这样的超一线城市,许多商超仍然门可罗雀。这是我们所谓的滞后效应,即虽然疫情可能已经过去,但其对消费和存款行为的影响仍然存在。民众对经济前景不确定,同时担心可能失业,储蓄意愿强烈,对需求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,并会加剧经济下行的压力。最后,企业也要面临偿债问题,而在此之前可能已经经历了工业利润下滑的挑战(中国2020年一季度的工业利润同比下降37%),因此不得不把经营重点放在现金流管理和降本上,裁员就是一个可行的方法。这样一来,经济就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,需求持续不振,企业偿债问题可能才刚刚开始,之后会导致失业率大幅跳升,对那些缺乏经济自动稳定器的国家打击尤甚。
后新冠时代,胜负输赢鹿死谁手?
新冠病毒带来的影响会对经济造成长达数年的影响,各国政府已经向经济注入大量流动性,虽然这样做可以延缓大部分的经济阵痛,但却无法完全消除。第二波经济冲击来势汹汹,随时可见需求疲软、企业大规模失业和更高的失业率。其实全球经济在疫情爆发之前就已经处于比较疲弱的状态,公共和私营部门债务水平双高,上市公司估值越来越高,经济增长势能显著不足。历史告诉我们,疫情与战争不同,疫情过后不会出现强劲反弹,反而像投资抑制和防御性储蓄等行为会延续长达40年之久(请点击浏览NBER的一篇精彩论文)。
疫情的另一个特点是会进一步拉大贫富差距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(IMF)近期的一篇博客文章(点击阅读)就引用了基尼系数,预测疫情会逐步拉大贫富差距:只接受过基础教育的人群面对最大的经济压力,而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群几乎可以全身而退。我们认为最令人不安的一项结论是不平等现象将会在长期加剧(五年后基尼系数会提高近1.5%),证明疫情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将是深远的。
我们认为,风险来自于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拉大,下图就显示了标普500指数自从3月23日触及最低点后逐步反弹,而美国初请失业金人数则在同期继续上升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英国央行在过去几年发表了大量研究,证明量化宽松政策会推高金融资产价格(查看文章1、文章2和文章3),导致贫富差距的持续扩大。鉴于疫情后,央行向市场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,股市已经尝到了甜头,很有可能最后还是最富有的1%人群能够笑到最后。相较之下,剩下的99%会成为输家,尤其是那些受教育程度低、需要面临高失业水平和购买力更差的人群。“新冠失业”正在逐步挑战公民和国家之间的社会契约,并为民粹主义的抬头铺路。政府当然会竭尽所能,通过财富再分配政策和提高财政赤字解决失业率高企和社会矛盾,但这样做就够了吗?目前我无法给出答案,但可以肯定的是,政府不能再次让99%的人失望了。